“山肴野蔌多珍品,烹炒燴燉皆鮮嫩。”這兩句話說的便是仙居山青水秀,孕育的飛禽走獸、野生山珍,味道獨(dú)特,鮮美可口。也就是說,仙居的飲食原料有著得天獨(dú)厚的優(yōu)勢。
泡鲞
泡鲞是“仙居八大碗”中比較特別的菜式,同時也是仙居的標(biāo)志性小吃。一般如果有外地的客人來仙居游玩,必會請他品嘗,客人無不被其美味所征服。燙燙的吃到嘴里,滿口生香,口感松軟且不膩。
雖然名字聽上去有點(diǎn)怪怪的,但是只要把兩個字分開來讀就容易理解多了。“泡”在仙居方言里有炸的意思,“鲞”則是指曬干或烤干的魚。仙居人辦喜事、造房子都要用到泡鲞。仙居有句俗語:你家辦“泡鲞魚膠”啦!即是辦喜事之意,可見泡鲞在仙居人心目中的顯赫地位。
泡鲞的制作有些繁瑣。首先要把面粉、雞蛋、酒按一定比例調(diào)配,加水?dāng)嚦绅こ頎睿荒芴硪膊荒芴�。在陰涼處放置兩三個小時后,才可下油鍋炸。用小勺子舀一勺面粉,夾入一塊咸帶魚,小心翼翼地放入油鍋,面粉周圍突的就“嗤嗤”冒泡,只見這團(tuán)面粉哼著小曲兒漸漸膨脹。不一會兒,一個個黃燦燦圓鼓鼓的泡鲞就出鍋了。
另外泡鲞的火候也很講究,這是仙居農(nóng)村家庭婦女的“拿手好戲”,高級餐館里的大師傅恐怕也得甘拜下風(fēng)。很多人都覺得街上賣的泡鲞比較小氣,打入的雞蛋也少,帶魚放的也不夠大塊,味道比不上自家做的好吃。
澆頭面
面食的種類豐富,米面、麥面、拉面、雜醬面、炒面等等,仙居人也有自己的特色面——澆頭面,這可是在仙居無人不曉的傳統(tǒng)面點(diǎn)。據(jù)說以前在艱苦的年月里,但凡家里來了客人親戚,主人家都會一碗澆頭面待之,以顯示主人的熱情好客。逢年過節(jié),女婿上門,也是現(xiàn)吃下一碗分量十足的澆頭面。
澆頭面,顧名思義是澆上菜的面,它的精彩之處就在于上面的澆頭。把雞蛋絲、筍絲、黃花菜、臘肉絲、豆腐干、油泡等雜七雜八的食物地炒在一起,加入水,燜煮片刻后起鍋,帶有湯汁地盛出一大碗來,即為澆頭。接著開始單獨(dú)煮面,至于面的種類,可以根據(jù)個人的喜好來定,米面、麥面、刀切面自由選擇。最后的工序就是在晶亮純凈的面上厚厚地鋪上一層澆頭。澆頭的汁緩緩與面湯融合,看起來就很誘人,嘗起來味道也很鮮美。
別看澆頭面的制作工序簡單,卻是仙居人百吃不厭的家常主食。仙居街頭幾乎每家小吃店,甚至大飯店都留有澆頭面的一席之地。
燒餅
縉云燒餅、山東蔥花大餅、武大郎燒餅……一提到燒餅,人們一下子可以聯(lián)想到很多,而今天要說的仙居燒餅也有它吸引人的地方。
對于仙居人來說,燒餅是最熟悉不過的小吃了。仙居縣城的各條街道都有燒餅攤的據(jù)點(diǎn),只要你想吃,隨時都能吃到。
燒餅主要有咸和甜兩種做法,最常見的是蔥餅和梅干菜餅。把包好餡的面團(tuán)搟成餅,兩面抹上清水,貼到大餅爐里壁烤上數(shù)分鐘就可以了。這樣的大餅爐子在仙居街頭隨處可見,據(jù)說烤出來的燒餅味道也還蠻不錯。
做燒餅有一個秘訣,材料一定要絕對新鮮,燒餅爐芯一定要選擇用泥土壘成的,這樣做出來的燒餅才足夠香。大街小巷,有那么多的燒餅攤,也有幾家憑其純正的味道、實(shí)惠的價格,吸引了更多的消費(fèi)者。
在很多人的眼里,這燒餅攤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“麥當(dāng)勞”,有誰家的孩子上學(xué)要遲到了,來不及吃飯了,就近找個燒餅攤,抓個燒餅就走,喝幾口礦泉水,飛奔到校門口,一頓午餐也就解決了。
(編輯整理:仙居房產(chǎn)網(wǎng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