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房人眼里的房產(chǎn)中介
中國經(jīng)濟網(wǎng)2017-2-8
既沒有追趕過搶鹽潮,也沒有搶過板藍根,即便是前幾年春節(jié)回家的火車票,雖然難買一點,但也并沒覺得多么“稀缺”、多么緊迫�?墒�,最近在跟著房屋中介工作人員看房過程中,“稀缺”這個詞語不時從腦子里蹦出來。
去年下半年,國內(nèi)部分城市房價經(jīng)歷了一輪迅猛的上漲,讓很多人扼腕嘆息,很為自己沒有在之前“搭上車”而遺憾。隨著之后各個城市陸續(xù)出臺系列調(diào)控措施,最近幾個月,這些城市的房價進入相對平穩(wěn)(或溫和上漲)的狀態(tài),很多人尤其是不少剛需人群開始關注房源,關注房價變動信息,留意各類關于房價走勢的言論,跟著房屋中介人員到各個小區(qū)現(xiàn)場看房子。
筆者最近也跟著幾位房屋中介工作人員看了10余套房子,有時是陪同朋友,有時是自己。一旦進入看房的圈子,這些中介人員會經(jīng)常打電話來約時間去看房,話語中著重強調(diào)新房源的獨特性、經(jīng)濟條件上的可得性以及“搶手性”。聽他們的敘述,幾乎所有房子都不愁賣。
在與這些中介人員打交道的過程中,類似下面這樣的話語會不斷出現(xiàn):“這個房子戶型好,很搶手,肯定會很快成交的。”“上次我們?nèi)タ吹哪莻XX小區(qū)的房子已經(jīng)成交了。”“現(xiàn)在附近的房源不太多。”……這些有意無意的強調(diào)或“灌輸”,給人一種“房不我待”之感,也不斷強化客戶已經(jīng)形成的一個認識:房源是稀缺的。有時候中介工作人員還會幫助客戶分析其經(jīng)濟條件與附近房源條件的對比,讓客戶形成一種“適合自己的房源更稀缺”的印象。
除了中介人員不遺余力的強調(diào),中介公司APP上房源的不斷變動,也強化了我們這些看房人頭腦中房源的“稀缺性”。在中介公司APP上,可以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小區(qū)或房源,并實時查看房源動態(tài)。如果關注一批房源一段時間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“已停售”“已成交”等字樣會頻繁出現(xiàn)。對于“已停售”的房子,帶筆者看房的中介工作人員解釋說:“有些資料不全,不符合政策要求,得下架”;而對于“已成交”的房子,中介人員說,“除非業(yè)主不誠心想賣,否則所有房子最多兩三個月都能成交”。
通過最近一兩個月的觀察,整體上看,房源雖然稀缺,卻總是有新的房源上市,所以這種稀缺也是相對的。房價由房子的地段、戶型、年代、面積等綜合變量形成,如果降低變量要求,不同類型的房源還是會有的。
經(jīng)歷幾輪看房,筆者還有了一個新的感受。以前,在媒體上或網(wǎng)絡上閱讀關于房價趨勢的分析文章或議論爭論時,不會有很強烈的傾向性或代入感,但在自己看房的過程中,再看關于房價的這些觀點或論斷,心理上也有了變化,傾向性和代入感更強。這是不是消費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呢?